深入剖析陆羽《茶经》与唐朝社会的联系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深入剖析陆羽《茶经》与唐朝社会的联系

我们研究历史文献需要和历史现实结合起来,近期有些学者指出历史研究过于局限,需要与当时社会情况、民众生活状态等相结合理解。因此,我们需要站在一个新的社会角度来研究,接下来就让我们具体聊聊陆羽《茶经》与唐朝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。

总述

《茶经》是历史长河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茶书又可称茶类的百科全书。由唐朝的陆羽先生在758——761年撰写而成,《茶经》的著成与传播,大大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。

陆羽的《茶经》是以传统社会史学为主体开展研究的,现代学者们通读后发现,《茶经》不仅是一本讲茶类知识的书籍,还与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。所以陆羽的《茶经》与唐朝社会史实有很大关联,这为咱们研究传统社会史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。

关于《茶经》的研究,庄晚芳先生有一篇最早的论文——《关于陆羽及茶经的一二事》,文章中整理出来了很多有关陆羽的资料,对其写作的背景进行了分析,庄先生后续也一直深入研究。

叶静先生梳理了学者们对陆羽以及《茶经》的研究。主要分为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是研究的复苏阶段(1978-1989),最开始研究《茶经》都是茶叶界的相关学者,他们为我们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。第二阶段是研究的调整阶段(1990-2002),随着学者们的深入研究,论文的数量在增加,不同人员的加入也开拓了研究的视野,继而转向对茶文化的研究。第三个阶段是研究的提升阶段(2003-2011),在这期间《茶经》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,主要代表作品有《陆羽<茶经>解读与点校》、《茶经校注》。

关于陆羽《茶经》的研究总体囊括为可以归纳为五个大点。

一《茶经》的批注与注释;

二《茶经》的实体书与各个版本的研究;

三《茶经》的本体研究;

四《茶经》作者研究与文化内涵,五《茶经》衍生的其他问题。

宋时磊在《唐代茶史研究》中,列举了对陆羽《茶经》的研究结果,表示《茶经》是唐代茶史研究的核心。

在不断的推进研究中,立意较新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点: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上进行研究;从人生哲学的角度上进行研究;从生态学的角度上进行研究;从语言学角度上进行研究。

综合以上几点研究内容分析,《茶经》的研究还是有待深入,我们可以引入社会学、人类学之类的研究方式,为《茶经》研究注入新的力量。

陆羽、《茶经》与社会、个体、文化之间的联系

陆羽(733-804),字鸿渐,另一个名字为陆疾,字季疪,今湖北天门人。据相关研究,陆羽的名、字、号,综合而论有34个之多。在唐朝社会中,这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,其中“号”反映着他的人生经历与关系结构,这也侧面反映了陆羽的社会阅历丰富。

陆羽在“而立”之前的经历我们可以在《陆文学自传》中查出。29岁的陆羽在小传的千余字里面,描述了他是一个唐代的寒门子弟,在生活中守诚信,面对坎坷时,保持着诙谐与执着。

陆羽自传中称自己“不知所生”,三岁的时候被遗弃了,后来被龙盖寺的僧人智积收养。九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写文章,智积师傅只允许他看佛经,但是陆羽更喜欢儒家著作,因此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。在寺庙的生活,也并不轻松,每天陆羽也需做寺庙里面的打扫工作,在此期间也受罚过。智积也一个爱茶之人,他教会了陆羽煮茶、品茶的基本方法,启蒙了陆羽对茶叶的爱好与兴趣。宋代著作《纪异录》中我们可以理解,陆羽当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制茶工艺。

他离开龙盖寺后,成为伶人入朝为官,与很多当朝名流来往。他的生活、事业,受到了朋友们的很多帮助。例如746年河南太守李齐物,以及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虽仕途受创,但他对陆羽很赏识。李齐物、崔国辅的圈子为陆羽提供了调查茶区和写作的便利。

陆羽追求独特品格也和这些阅历有很大的关系。

文化的传播和再创

《茶经》的成书,成为了一个新的学问“陆学”,《茶经》的具体成书时间还是有争议。不同的完成时间,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文献生成和传播的周期性。

到了宋代,《茶经》影响进一步扩大,从唐朝的“真人真事”,演化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。宋代茶文化受陆羽影响很深,一度达到了农耕社会的鼎盛状态。

沈冬梅指出,中国茶文化受到《茶经》的实质性影响,以“经”冠于茶,表明茶与社会的关联,体现茶对社会个体的影响,有实践性的表征,教育人们需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民族品格。

从茶文化的本身来谈,自中唐后,有关于茶的操作不断增加,赋予实用性的学问,进一步汇聚儒释道“三教”文化。自唐后,流行的“茶”文化,被认为是个人修养的表现。

我们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上来分析,据统计,出现“陆羽”两字的的作品有120个,其他暗指就更多了。大量的诗词文章宣传了《茶经》,对《茶经》的传播与声誉塑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。

陆羽的《茶经》是人与社会结合的产物,这也为我们研究它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新思路。

社会背景的支撑与促进

陆羽的《茶经》在唐朝产生巨大的影响,主要因为,陆羽在茶叶方面付出的努力与得到的成就,在文人圈子里被认同,并且有很好的人际交往圈。把社会角度纳入分析,我们可以发现唐朝茶叶的兴起与《茶经》脱不了干系。陆羽写《茶经》以及在后期的影响,与唐朝的历史变迁有很大关系。饮茶文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,初唐是魏晋风俗的延续,中唐时期“煎茶法”,晚唐时期茶风鼎盛。这几个阶段为我们勾勒出,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交融。在这几个阶段中,茶叶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。主要有以茶入药,以茶为饮,以茶为供,以茶为礼,以茶为禅食,以茶为商品,以茶为政治,这七方面。这些也侧面的阐述了茶叶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属性。

关联的必然性和前提茶叶在唐朝大兴盛的原因,我们需要关注茶叶本身和唐朝宏观的社会情况。唐朝各个时期对茶叶的重视,为茶叶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,为理解茶叶文化与《茶经》提供了一种结构性的视角。这其中又能细分为以下几点,其一,隋代以后,唐朝政局结构稳定,为茶商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发展空间;其二,唐初中期人口发展迅速,商业发达,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支持;其三是唐朝具有宽松的文化政策;其四是与唐朝政治格局相结合。安史之乱之后,唐朝鼓励茶盐贸易以增加税收,武宗时期出现了种茶为业的现象。

多民族之间的交流

茶叶不仅在上层社会流行,在民众之中也广为流传。宋时磊指出,唐朝的士农工商各层民众,构成了民间饮茶的群体。不过因为缺少“记言”,流传下来的很少。但我们在《茶经》还是能够窥见丰富的民间茶文化内容。《唐本草》中将“荼”统一改为“茶”,这一改动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,标志中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。在《茶经》中我们可以看到,南北方间的互通。主要产茶区有金州、梁州等北方区域。在茶叶的传播方面,存在于南方向北方输出,但是这种关系是阶段性的,随着茶叶的实践兴起,与之相伴的是茶园的管理、加工、贸易、财税等,由北方向南方传输。

茶叶的异名据《茶经·一之源》中记载,“其名,一曰茶,二曰槚,三曰蔎,四曰茗,五曰荈。”这些茶的异字,隐含着民族关系信息。有研究指出,这四个异名有三个与少数民族有关。布依语、侗语承袭了古百越语。茶的异称“茗”和“荈”,与古苗瑶语有关。荈属于连音字,他的声母为去声声母,在南方少数民族中,只有古苗瑶语有去声声母。茶树的维护我们由《茶经》中可知,古代汉族居民认识茶树是源于南方少数民族,同时接受了他们培育茶树的技术,然后形成了自由的培育体系。《茶经》中明确了茶树人工培育的技术,在形成人工栽培的过程中,北方的农耕文化也对这个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仿生种植的方法延续,我们能够推测,陆羽对研究的深入。

茶事中的相互包容

在唐朝时,茶叶赋予了文化交流官的职能,在与吐蕃互市中发展了“以马易茶”的形式。可见唐朝时期,茶叶贸易成为了民众交融、政治互通的文化体系。多民族对于茶叶的接受,包括共同推动茶文化的发展我们都能在《茶经》中观察出。皇甫睿认为至少有三处,一是巴蜀老人将稻谷和茶叶带到洛阳,冲击了麦子的市场,后由傅咸平息,这反映了文化冲击与磨合;二是晋武帝时期,秦精去少数民族地区采茶中发生的“引路采茶”事件;三是北魏后,北方人王肃至南方为官接受饮茶文化;后在隋唐时期,边陲民族回迁,饮茶习俗回传,进行了文化交融。

结语

本篇主要讲述了陆羽《茶经》从社会学、人类群体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,来推动茶文化的研究。我们可以以唐代的审美来研究《茶经》,可以得到新的启发。世界茶文化史对《茶经》给予了高度的肯定,这同时也肯定着中国社会与世界之间的相关联系。

唐朝时,中国属于世界文化的中心,他成为其他国家吸取文化的源泉。日本的茶道、韩国茶礼、东南亚地区以及北欧地区的茶文化,都受《茶经》的影响。

在亚洲文化圈,主要是靠文字转述、翻译,在欧美地区,主要是殖民等传播途径。

陆羽《茶经》被大量翻译出版,时的很多国家都深受其影响,这种向海外传播的形式研究,也同样可以与人民群众和社会环境相关。

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《茶经》,采用新社会式的范例来研究,可以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一个新的尝试角度与思路。

【参考文献】

沈冬梅.陆羽《茶经》的历史影响与意义[J]形象史学研究,2012(0).

[2]叶静30年来陆羽《茶经》研究的回顾与反思[J].农业考古,2012(2).

[3]胡耀飞.贡赐之间:茶与唐代的政治[M].成都:四川人民出版社,2019.

[4]庄晚芳关于陆羽及其茶经的一二事[J].茶叶通讯,1963(1)[5]宋时磊.唐代茶史研究[M].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7.

(来源:敏锐说史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Baidu
map